練好太極拳需要掌握「三道彎」,這個東西很重要

男兒重義氣,何用錢為刀。武人信奉武道,有自己的人生觀。自古武人重承諾,功夫可以平平,道義必須謹守。答應的事兒,縱是天涯海角,也要辦到。承諾的話,哪怕灰飛煙滅,也會牢記。古時劍客,個性剛強,武道烙印深刻。一個劍客,拿了傭金,去處理一個人。主家臨時反悔,想把劍客追回來,過去發現已經到了,劍客要料理的,也是個高手。二人互相一看,知道是難得遇到的對手,一個退了傭金,另一個交代後事,就一起走了,最後回來一個。這就是劍客,他們對武道,有獨特價值觀。忠于什麼,就要義無反顧,雖死無憾。只有和高手,才能印證所學,不斷比武,就是不斷印證,直到最後時刻。劍客認為,能死在信仰裡,是無上榮耀,殉道非關乎金錢。如今人理解不了,不練武,不會有體會。一旦遇到高手,千載難逢,非要看你東西不可,死也甘心。真正的武者,為武而生,也會武而亡。道義,有很多解釋。人首先要對事物,產生一種道義,才會產生信仰,而不是盲目崇拜一個人。人總會崇拜看得見,摸不著的。殊不知,終極存在,都無相狀。只有無相,才能包羅萬象。你堅信存在,就一定存在。真愛,就能捨生忘死。輸了,沒關係,重要的是,明天還要不要繼續,這才關鍵。功夫大,未必值得敬佩。始終屹立不倒,愈挫愈勇,不是強者也是強者。有形都會腐朽,無形才能永駐。

三道彎,太極拳術語,各家太極拳均有涉及。意為,打拳時,手臂呈現三道彎曲。三道彎,是臂六合的基礎。三道彎的手腕,肘部,腋下都要保留空間。三道彎之手腕:腕與小臂120度,這個角度被證明是,勁貫指梢的最佳角度,也叫坐腕。太極拳有個東西,叫「外碾內塌」,外碾必須坐腕。有了這個彎,就能勁貫指梢。太極坐腕和古代唐手不同,唐手必須直腕,便于斬切;太極坐腕,運勁掤臂。三道彎之肘部。大小臂的夾角,就是肘彎。肘彎變化復雜,主要說兩個主角度。大開大合時,會到160度,這是掤勁極限角度,過了,手臂一挺直,掤勁立刻消失。沉肩墜肘時,一般呈135度,若以大臂為90度,小臂就在其45度方位,這個結構,動起來最穩固,易出混元勁。三道彎之腋下。腋下的彎,必須時刻保持。它是手臂連接主體的關鍵。手臂掤勁不足,多是腋下角度問題。身上癟不行,腋下夾也不行。不能光知道掤手臂,不知道打開腋下。練拳時,多數情況,腋下夾角,一般在30~60度之間,這個角度,最利于接住根節,發出勁來。若角度再大,就必須用波浪勁銜接了。運勁過脊,鬆開腋下,再走手法,這個才叫勁路貫通。

練拳的想法,不要片面,做法也不要僵化。三道彎,無論角度如何,可正可反,順著旋臂是三道彎,逆著運勁也是三道彎,它不在一個地方,它是個鏈條,活的。蛇爬起來,可以草上飛,蜿蜒曲折的不一定沒勁,直來直去的不一定有勁。拳都是曲中求直,柔中寓剛。為何要有三道彎,伸直胳膊沒了余地,想返都難。必須曲蓄猶餘,才能陡然而發。凡事走到盡頭,必被困住無疑。直線不是最長的,同樣的距離,走弧線最長,最長就最耐久。要想張力十足,不會打彎不行。雲手做的和大棒槌似的,是練不出纏絲勁的。三道彎,就是功法。掌握好了,一起手周身無處不是球,太極一共十八球,三道彎佔去了大半,非常關鍵。打拳到不了位,就喪失圓的空間。筋沒抻開,就轉不過來,三道彎才能抻筋。直來直去,筋無彈性。手臂伸直誰都會,用三道彎打拳,就不是誰都能駕馭的了。沒有三道彎,手臂就不算真正放長。伸的遠越有勁?不一定!越圓越有勁。三道彎就是做圓。直力的優勢在于尖銳準確,缺陷在于片面單一。太極拳是圓的學問,要掌握圓的奧秘,要先使自己成為圓。登高未必高瞻遠矚,陋室也可運籌帷幄。這正是,觀望不前,不如腳踏實地;苦海無邊,莫忘回頭是岸。

更多運動相關知識,請多多關注粉絲團「運動大聯盟」

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
用戶評論

2023/4/1 9:43:03